学习内容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群工作 » 学习内容

2025年2月学习内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信息来源:发布者:时间:2025-03-25

1. 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的重要讲话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强调,党和国家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基本方针政策,已经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将一以贯之坚持和落实,不能变,也不会变。新时代新征程民营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大显身手正当其时。要统一思想、坚定信心,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希望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胸怀报国志、一心谋发展、守法善经营、先富促共富,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

《纲要》要求,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设具有强大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工作中要做到: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正确处理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的关系,全面构建固本铸魂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公平优质的基础教育体系、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泛在可及的终身教育体系、创新牵引的科技支撑体系、素质精良的教师队伍体系、开放互鉴的国际合作体系,实现由大到强的系统跃升。

主要目标是:

到2027年,教育强国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各级教育普及水平持续巩固提升,高质量教育体系初步形成,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明显提升,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建设迈上新台阶。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党对教育事业全面领导的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系统完备,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建成,基础教育普及水平和质量稳居世界前列,学习型社会全面形成,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显著跃升,教育服务国家战略能力显著跃升,教育现代化总体实现。

3.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

《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及中组部发表的文章《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推动新时代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高质量发展》,《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

强调,把党的建设作为一项伟大工程来推进,并且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原则和方针,是我们党的一大创举,也是立党立国、兴党强国的一大法宝。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把全面从严治党作为新时代党的建设的鲜明主题,提出一系列创新理念,实施一系列变革实践,健全一系列制度规范,推动党的建设这项伟大工程不断深化发展,初步构建起全面从严治党体系。

《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 推动新时代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高质量发展》中提到:

一、构建全面从严治党体系是一项具有全局性、开创性的工作

应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迫切需要。

解决大党独有难题、建设更加坚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战略举措。

管党治党全面系统布局、协同高效推进的内在要求。

二、新时代以来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就

重大的政治成果:党的领导得到全面加强,做到“两个维护”更加坚定自觉。

丰富的理论成果:形成了全面从严治党科学理论体系。

丰硕的制度成果: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

生动的实践成果:管党治党更加科学、更加严密、更加有效。

三、进一步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不断提高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质量

推动党的领导全面、系统、整体落实,不断健全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

推进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不断健全固本培元、凝心铸魂的教育体系。

完善党员管理和从严管理监督干部机制,不断健全精准发力、标本兼治的监管体系。

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不断健全科学完备、有效管用的制度体系。

完善管党治党责任链条,不断健全主体明确、要求清晰的责任体系。

4.山西省两会精神,2025 年山西省两会在全省上下奋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深化全方位转型的关键时期胜利召开

 会议核心要点:

(一)经济发展

面对2024年经济增长放缓的压力,山西省明确 2025 年GDP增长目标为5%。为实现这一目标,将开展 “重大项目建设年”行动,实施一批“两重” 项目和高质量转型项目,抓好 616 个省级重点工程年度建设项目,全方位扩大有效需求。在投资方面,不仅注重项目数量,更强调投资效益,地方在承接国家政策时,需做好长远谋划,合理布局项目,并保障后续运营。同时,重视民间投资,放宽市场投资领域,搭建政银企对接平台,优化项目服务机制,让民间资本 “有处投、投得准、有钱投、投得顺、放心投”。在消费领域,开展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提升消费能力、意愿和层级。加力扩围实施 “两新” 政策,鼓励民宿经济、假日经济发展,引导老字号创新,激发消费活力。

(二)转型发展

持续推动产业转型,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一方面,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壮大未来潜力产业,提升园区平台产业竞争力,构建具有山西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朝着能源之城、算力之城、文化之城的目标迈进。其中,在数字经济领域,加大智算资源供给,建设算力监测调度平台,打造全国算力高地,拓展智慧交通等应用场景,推动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另一方面,大力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构建大文旅格局。依托 “三大世界文化遗产” 和 “三个热点旅游门户” 城市品牌,借助 “三个一号旅游公路” 全线贯通契机,丰富文旅业态,创新体验玩法,提升服务质量,将 “文旅流量” 转化为 “消费增量”。

(三)民生保障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大民生保障改善投入。用心尽力解决群众关心的就业、养老、医疗、教育等问题,织密扎牢社保网络。例如在养老方面,兜牢农村特困人员基本养老服务底线;在教育领域,关注人才培养,利用知识图谱等技术助力教育发展。

(四)营商环境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完善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高效便利的政务环境、公正透明的法治环境。政协委员张子玉形容近年来营商环境改善为 “脸好看了,门好进了,事儿好办了”,但仍需进一步为企业松绑解负,增强企业发展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