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特邀报告:草地生态学系列专家报告

信息来源:发布者:时间:2023-10-19

2023年10月9日上午8:30,黄土高原研究所特邀东北师范大学白娥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张英俊教授、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白文明研究员、以及兰州大学刘永杰副教授举行线下学术报告会。学术报告分别由贾彤教授和梁寒雪副教授主持,研究所师生在东山校区瞻明楼N201报告厅参加了学术报告会。  

东北师范大学白娥教授报告题目为“土壤有机质的微生物驱动机制”。从土壤微生物底物、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形成过程以及未来研究建议四个方面,介绍了底物性质、微生物底物利用效率,微生物寿命、微生物残体分解速率,微生物残体的物理保护和微生物残体占土壤有机质比例,揭示了土壤碳循环的微生物驱动作用。白娥教授最后指出,将微生物并入地球系统模型,特别是土壤微生物生理指标周转速率和残体分解速率,提升生物地球化学循环预测能力。

中国农业大学张英俊教授报告题目为“退化草原植被免耕补播生态修复理论与技术”。介绍了退化草原植被人工修复方式补播物种选择,补播空斑原则和补播群落管理。近七年的数据表明,与不补播相比,呼伦贝尔草原补播后生产力提高了39.55 %。同时还研发了零耕播种改良机——新型T型开沟器,新型倒T型开沟器可切断草根,对土壤扰动小,对牧草种子有蓄水保墒功能,增加了出苗率和存活率。该研究在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白文明研究员报告题目为“内蒙古典型草原植物根系性状研究”。白文明研究员从根属性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及对草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驱动机制方面进行了介绍,以内蒙古典型草原常见的单子叶和双子叶草本植物为研究对象,从根系解剖结构的角度揭示了内蒙古典型草原植物根系结构与功能随根级的变化规律,以及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根系吸收和传输的权衡策略。该研究为理解草本植物根系结构与功能提供了理论支撑。

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刘永杰副教授报告题目为“三维土壤异质性对草本植物种群和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刘永杰副教授就全球变化背景下土壤异质性对典型草种的影响进行了综合介绍。利用生土和营养土构建三维异质性土壤,通过室内控制实验和室外种植实验,研究种子萌发、个体差异与互作、群落构建以及种群产量等多个角度介绍了土壤异质性的重要作用。最终结果表明土壤异质性对草地产量、生物多样性、个体竞争等多个方面都有重要影响。该研究为理解土壤差异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了理论支撑。

报告人简介:

白娥,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地理科学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曾获得中国科学院“**”海外杰出人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等人才项目。主要从事土壤地理学和全球变化生态学研究,采用稳定性同位素技术研究土壤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态系统固碳及其影响机制、全球变化及生态系统功能评价,服务国家双碳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先后主持科技部青年973项目等国家级项目十余项,在SCI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中国科学院百篇优博指导教师、曾连续两年获得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奖。2020-2022年连续三年入选由斯坦福大学发布的全球前2%顶级科学家榜单。

张英俊,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教育部**。担任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中国草学会副理事长、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为草地管理与牧草生产。

白文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植物研究所多伦恢复生态学试验示范研究站站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根属性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及对草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驱动机制和人工草地高产高效机理与技术模式。

刘永杰,兰州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草地资源利用与管理等方面的研究。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硕士(2014年),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博士(2018年)。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基金委重点项目联合基金子课题、中央高校项目各1项。兼《草业科学》责任编委,《Journal of Plant Ecology》、《生态学杂志》和《草地学报》青年编委,中国草学会草地生态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5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