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特邀报告: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马克明“山地生物分布”

信息来源:发布者:时间:2021-12-29

2021年12月29日上午9:00,黄土高原研究所特邀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马克明教授,在东山校区瞻明楼报告厅举行了学术报告。报告主题为山地生物分布,学术报告由张红教授主持。

马克明教授由“不同生物类群对同一海拔梯度的响应有何差异?沿海拔梯度是否出现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变化?尺度变化如何影响不同类群生物的生态关联?”三个问题切入报告主题,并以其科研团队长期试验点北京东灵山海拔固定样带为例,讲解了东灵山山地生物分布特征,报告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两方面:

生物分布的尺度推绎。植物多样性分布的尺度变异(Scaling),海拔梯度上植物多样性alpha和Beta的尺度变异规律及gamma多样性的尺度推绎方法。Alpha多样性的多重分形分析方法是对一系列多样性指数的尺度变化的完整表达;Beta多样性的尺度变化需要z和c两个参数描述,而且它们存在尺度变化规律;Gamma多样性可以采用多样性加法分配法则进行尺度推绎,但Alpha和Beta以及Beta的面积变化和物种替代的贡献率不同;BD尺度推绎研究提供了一套认识生物多样性分布的系统方法,可为区域生物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生物分布机制及尺度变化。多个类群生物的分布格局与耦合机制,海拔梯度上植物、昆虫、蚂蚁、土壤动物和土壤微生物的分布规律与相关关系。环境因子沿海拔呈现复杂变化,木本与草本植物多样性的海拔梯度格局不同,辽东栎叶属性对其海拔格局具有显著影响,蚂蚁海拔梯度格局为单峰型,与辽东栎叶损失负相关,保护作用显著,鼠类分布对辽东栎种子的海拔格局存在负面影响,不同生境类型中土壤动物多样性和生物量的海拔格局差异及树线的影响,土壤中,不同生活型植物与土壤动物多样性的海拔格局相关较弱,木本植物和菌根真菌多样性的海拔格局具有互补性,乔木植物-菌根真菌共生网络结构随海拔发生显著变化。

马克明教授最后总结生物分布的海拔格局同环境变化一样复杂。生态系统的维持,稀有种比常见种重要,关系比实体重要。整合研究多个类群的生态适应与协同演化规律,才能揭示生态网络维持机制与生态安全机理。

报告人简介:

马克明,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研究领域为景观生态学,在森林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自然生态系统)、湿地生态恢复(退化生态系统)、城市绿地建设(人工生态系统)、及生态模型研究方面取得了系列创新成果,促进了区域生态安全维持机理和实现途径研究。承担科研项目等30余项,发表论文260余篇。现任国家湿地科学与技术专家委员会委员,国际景观生态学会中国分会副理事长,中国生态学学会景观生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生态分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北京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副站长等。曾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05-2015),中国生态学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2012-2013)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