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介绍:
史建伟 今农智库专家
山西大学黄土高原研究所副教授,博士
访谈内容:
记者:
您目前参与什么生态工程建设项目?将带来怎样的变化?
史建伟:
最近正在参与国家科技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黄土高原小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与生态系统服务提升”中关于小流域经济林地力提升与生态服务协同的科研课题。例如,在吕梁山红枣种植区通过采用合理的绿肥和微肥配置模式,以改良土壤和提升地力,并结合相应的管理措施,实现红枣产量和质量双增加,达到减肥增效的效果,以进一步助力地方经济发展。目前,农业生产中化肥的过量使用会造成土壤板结、养分失衡、作物品质下降等问题发生,甚至会破坏土壤生态平衡,导致环境污染等后果,因此要探索更绿色、友好的地力提升模式,我们用的是一种有机的环境友好型的养地模式,筛选适宜该区域种植的绿肥植物和优势微生物菌群,并采用相关措施,让其成为土壤里更绿色、环保的有机肥,同时实现固碳增效,进一步提升土壤有效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合理调节因农业发展过程中引起的土壤生态失衡问题,为区域生态和生产功能的协同提升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记者:
山西是产煤大省,过度开采让当地生态失衡问题尤为严重,土地塌陷、空气污染、水土流失等现象频发,结合您的工作经验,给我们讲讲山西的矿区生态修复。
史建伟:
多年来,山西省委、省政府一直坚守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不断加强生态环境治理。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投入、技术创新和多方协作,推动区域生态环境治理和改善。先后出台了《山西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条例》《山西省湿地保护条例》《山西省永久性生态公益林保护条例》等地方法规,强化生态保护法律保障;制定了《山西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山西省“十四五”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等发展规划,明确山西省生态修复的方向与战略;通过实施蓝天保卫战、水污染防治行动以及土壤污染防治行动等重大工程项目,有力地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质量。
山西省作为产煤大省,煤炭开采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经济发展,但也给区域生态环境带来了土地塌陷、植被破坏等系列生态问题,因此矿山的生态修复治理成为我省生态修复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省里结合实际,先后出台《山西省矿山环境治理恢复基金管理办法》,对矿业权人履行矿山生态修复义务形成制度约束,制定了《山西省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项目管理办法》和《山西省矿山生态修复规范》进一步加强了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项目的管理。
受损矿区的生态修复总体上有自然修复和人工修复两种,自然修复是没有任何干扰下自然生态恢复,周期相对较长;人工修复是遵从自然规律,给以适当的人为干扰以加快修复进程,缩短恢复周期的一种修复方式。目前我们所说的矿区生态修复大多指的是人工修复,结合矿区受损实际,有针对性地采取“地形重塑、土壤重构、植被重建”的技术措施,简单地讲就是尽可能恢复原有地貌,并筛选适宜当地种植的植物,通过合理的配置模式,并辅以适当的技术管理措施,使区域内的土壤与各生物间和谐共生,尽可能使受损的区域生态功能得以恢复,以有效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近年来我在矿区生态修复方面所做的工作主要是适宜植物筛选和植被模式的配置,目的是针对性选择适宜受损区域种植的植物,使植物在固土、养土方面功能最大化,同时通过构建植物配置模式,使植被结构合理化,实现区域生态修复中的生态功能最大化,为受损生态区域的生态修复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记者: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生态文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重生态经济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是全球关注的焦点,请您讲讲在我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我们该如何交好生态文明建设这张答卷?
史建伟:
发展生态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旨在通过绿色产业、技术创新和制度设计,将生态保护与经济增长有机结合,形成环境友好、资源高效、社会包容的经济模式。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扩大城乡绿色空间,为人民群众植树造林,努力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做好生态建设要根据当地的气候特征,要敢于学习和借鉴经验,要多关注其他国家的修复技术,结合当地情况,给予适当的人为干扰,因地制宜的摸索出适合发展的生态修复模式,以促进生态环境快速修复,将环境友好型的生态文明建设贯彻落实。
中国提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简称“双碳”),是应对气候变化、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碳达峰是指二氧化碳排放量在某一个时间点达到历史峰值,之后逐步回落的过程。碳中和是指国家、企业、产品、活动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这一目标既是中国对全球气候治理的承诺,也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内在需求。在生态建设项目中,更要注重生态恢复的固碳功能,更好的响应碳排放量减少的需求,减缓地球的温室效应,减少大气污染,从而改善地球的整体人居环境,还未来一片碧水蓝天。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3月浙江考察时提到,“实践证明,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不管是经济林的地力提升还是矿区的生态修复,首先是为了改善生态人居环境,最终还是要改变经济发展模式,让绿色的、可持续的、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发展与生态服务提升协同起来,实现生态美、乡村富的双赢。乡村要振兴,产业是支撑,因地制宜推进生态经济发展,努力拓展乡村经济增收渠道,助力村民增收致富,将富裕、和美、绿色的乡村面貌焕发在神州大地。
内容转载自:今农智库 (吕欣悦)